昨天,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又推出2017年用户年度账单,再度搅热网络。
账单中,支付宝为用户统计了2017年的全年支出以及网购、出行、手机充值、生活缴费、转账等不同分类的消费情况,进而“预测”出用户在2018年的消费关键词,激发用户晒图欲望。
但到了昨天下午,法律界人士对账单首页的一行小字提出质疑,认为支付宝在用户不知情状态下获取信息,涉嫌违反相关法律。
事件?
用户“不知不觉被同意协议”
争议的爆发点,正是这行小字的内容,即“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记者看到,这些字被标注在年度账单首页下方,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非常不显眼。用户打开页面时,这行字就呈现勾选状态,也就意味着用户如果不取消勾选,就自动视为同意。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岳屾山律师在微博中质疑,根据《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采用显著的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自己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同时,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芝麻’这个根本不给你了解条款的机会,直接让你默认同意,稍不注意就进坑了。”有网友称,自己参与该协议后便查到,他的数据被授权给部分银行。
有用户告诉记者:“在查看年度账单时,曾看到过这行小字,但字太小,实在懒得去看。”也有用户称:“根本就没注意到这行字,当时只顾着查结果赶紧晒朋友圈,脑子热得不行。”上述争议爆出后,有用户感觉后怕,但回览时发现,只要打开过账单,这行小字就不再显示。同意了协议,个人信息还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引发用户担忧。
回应?
支付宝道歉并给出取消授权路径
记者注意到,上述争议引发关注后,支付宝方面向媒体解释:如果用户不同意这个协议,年度账单仍然可以看到,就是缺少芝麻信用的数据。比如说免押金共享单车、酒店信用等数据。
昨晚10点左右,记者再次打开支付宝页面发现,小字内容和勾选状态已做出修改。“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变为了“同意《在年账单中查询并展示你的信用信息》”,自动勾选状态也被取消,变为用户自主勾选。
昨晚11点多,“芝麻信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支付宝年账单首页《芝麻信用协议》的情况说明”,称默认勾选我同意协议这件事“肯定是错了”,并就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表示歉意。
对于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声明强调,这些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声明称,芝麻信用本来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目前,支付宝年度账单已调整相关页面,取消默认勾选,如果用户希望在自己的年度账单中看到信用免押的内容,可以手动勾选。
如果用户不想在年度账单里展示自己的信用免押内容,但又已经被默认勾选,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权管理”中找到“支付宝”这个选项,然后取消授权。
对于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芝麻信用明确,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所以不存在芝麻信用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记者注意到,支付宝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该声明,并称要“一起承担”。
反思?
保护个人信息不能只靠企业自律
有律师表示,在原始情形里,支付宝默认用户同意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尽到合理提醒告知的义务,直接默认勾选同意,没有给消费者了解条款的机会。如果协议与账单内容有关联,平台应强制消费者阅读这个协议,并将重要条款进行显著标示,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而不是在没注意到的情况下就同意。
岳屾山律师也在微博表示,希望其他支付平台的年度账单不要再出现类似问题。同时,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仅靠他人提醒和指望经营者诚信守法,还需要自己提高防范意识和权利意识。
本报记者 张骁 J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