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溪 插图
10月15日,本报刊发《养老房就这样被人过了户》一文,引发读者极大关注。连日来,多位市民陆续打来电话反映,自家老人也有同样“抵押房产——用抵押款理财——理财分文未获——房产被低价过户”的遭遇,有的老人甚至已经被逐出家门。
到底是怎样的一些人设下这种骗局?他们骗人的招数又是怎样?记者详细梳理这些个案,希望能提醒读者,切勿贪心,谨慎理财。
案例
老人被几个大汉撵出家门
“就在前天,我们从家里被人撵了出来,请救救我们!”昨天,张女士给本报打来电话,声音颤抖,几次哽咽。气愤、恐惧、无助,她的每一句话里,都传达着这样的情绪。
张女士一家人住在新源西里中街,她的母亲67岁了,这里是老人唯一的房产,更是老人的养老保障。前天,六七个操东北口音的男子突然闯了进来,强行将家里的东西打包,不由分说就抬到了楼下的马路旁。张女士当时就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她无力阻拦,因为她被两个大汉按在墙边动弹不得。好好的一个家,几乎是转眼间就被人搬空了。与此同时,附近的房产中介开始以375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张女士母亲的房子。375万元,这比房子的实际价格低了很多。“甭管多少钱,房子、房款也一并是别人的了。”讲到这里,张女士泣不成声。
张女士再三追问才知道,这样的遭遇和母亲的“理财”有着直接关系。早在今年初,老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动了理财的念头。老人准备将房产抵押给一家公司,拿到抵押款后,再将这笔钱交给一个负责理财的人打理。这样,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数万元的利息。三个月期满后,本息全部收回,老人再用本金赎回房产证。自己毫无损失,还能干挣近20万元的利息,这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
但实际情况是,负责理财的人不仅没给老人一分钱,而老人的房产却被抵押的公司过了户。抵押房产时,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带着老人去了公证部门,老人不懂合同但签了字。昨天,张女士找到公证部门才知道,老人签署的并非房产抵押合同,而是彻头彻尾的委托售房协议,这就是说有关房子的所有权利早已属于他人。
在张女士的讲述过程中,记者几乎能够预知她要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她母亲的这段经历,与上篇报道中刘先生母亲的遭遇完全一致,甚至连细节都毫无偏差。
调查
同一伙人同一种套路骗老人
几天来,记者所接触到的相关事件远不止刘先生和张女士两例,如今至少有四五位老人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他们的房产分布在朝阳、丰台等地。在几个受害家庭的讲述中,记者逐渐捋出这个骗局的套路。
几乎每个受害家庭都回忆道,这件事不是突然发生的。早在一两年前,家里的老人就出现了反常行为,他们会背着家人与外人联络,嘴里会提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同时,老人们变得疑神疑鬼,不信任家人,就像是被传销组织洗脑了一样。
多数老人都不记得房产抵押公司的名字,只知道公司负责人姓龙,在公证处签署的委托售房合同上,也都是这个人的名字。记者查询到,龙某的公司名为“跃武鑫鑫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地址在黄寺大街附近。负责替老人们理财的人是一个姓广的男子,记者听过他的声音,是一个操东北口音的男子。多个家庭多位老人碰到的都是同一伙人,绝非巧合。
由此不难推断,老人们跳进的这个“火坑”,实际上是个“一条龙”的骗局。他们的套路就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对老人们先进行洗脑,让老人们自愿将房产证交给龙某,进行一次完全不成比例的抵押,随后再由广某扣住抵押款,在老人们无力偿还抵押款的情况下,委托售房合同便很快生效,最终,老人的房子、钱都没了!
维权
受害家庭往往束手无策
在北京,房子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资产。转瞬之间,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便易手他人,任何人都难以接受。记者发现,在受害家庭的维权过程中,无奈和无力感紧紧地伴随着他们,如影随形。
即便是家里来了“抢房子”的陌生人,很多受害老人依然遮遮掩掩,不愿将实情和盘托出,甚至还替这些人说话。但是,在他们的讲述中,记者还是慢慢听出了端倪:他们都提到了一位姓董的女士,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很多老人们因为“朋友”介绍动了理财的念头,“朋友”中就包括这位董女士。据知情的老人说,董女士原本是一位受害者,但后来却介绍多人来理财。现在,老人们不愿配合家人和警方调查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还没有回过神儿来,二是因为自己也游说过其他老人理财,害怕自己难辞其咎。
老人们不愿配合仅仅是维权难点之一,在受害家庭运用法律武器时,遇到了更大的问题。法律是公正的,但也讲求证据。老人们已经通过公证的方式,自愿将对房子的一切主张权利转让他人,房产证上也不再是老人的名字,这又让法律如何保护老人们的权益呢?
记者 景一鸣
原标题:骗走多位老人房产的是同一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