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日报.jpg w.jpg 1227京郊.jpg 1227晨报.jpg 1227商报.jpg 1226信报.jpg wz.jpg yy.png sdjsb.png U020160203609996595816.jpg xwyxz.png U020160203615056483362.jpg dxs.png
身边事
字号调整: A- A A+
清河街道阳光南里 楼门美化拉近街坊邻里关系
2017-12-27 15:40:14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17-12-27 15:40:14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网络编辑:刘照辉
【导语】大红灯笼高高挂、旧物改造人人夸、居民手绘墙上画……走进海淀区清河街道阳光南里,很快会被眼前温馨别致的楼门环境所吸引。

  大红灯笼高高挂、旧物改造人人夸、居民手绘墙上画……走进海淀区清河街道阳光南里,很快会被眼前温馨别致的楼门环境所吸引。而一年前,这里与很多老旧小区无异,楼道里贴满小广告、杂物肆意堆放、垃圾随处可见,令居民头疼不已。

  在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的帮助下,各楼门长充分调动居民共同参与美化,让家门口旧貌换新颜。如今,项目实施已近一年,楼门环境依旧整洁如初,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行动

  老同志上阵刷墙,疏堵结合治广告

  自从三年前成为清华大学“清河实验”的试点社区,阳光南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居委会议事委员的出现,让居民的呼声不再沉寂。

  “大家普遍反映楼门脏乱差,希望有所改善,课题组就提议通过美化实现社区提升,前前后后有15个楼门报名参加。”经过努力,阳光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刘惠丽为每个楼门申请到4000元的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资金虽然有限,但给了大家一种开工的勇气。”

  作为24号楼的楼门长,年过七旬的李志良第一个行动起来。

  “楼里包括我在内的四个退休老党员成立了美化小组,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李志良一一列出需求清单:五个楼角坏了,要修;墙上小广告,要刷;楼道里自行车乱停,要清;地上杂物多,要扫……

  去年底,美化小组成员跑遍周边市场,买来涂料,开始了粉刷工作,“本来找了一个工人,可是给的钱少,人家不干,年轻人白天都要上班,我们几个老同志就自己上阵。”

  根据构想,每户门前挂一幅装饰画,将会增色不少,但费用高昂。“一开始每幅要240元,我们最后给讲到80元,总共24幅呢!”回忆起这段“砍价”经历,李志良一言难尽,“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还被人说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抠门,但能给大家省钱,就觉得没白辛苦。邻居看我们这么卖力,也一个个加入进来,连六楼的租户都主动参与打扫卫生。”

  针对小广告乱贴的顽疾,李志良发动居民集思广益。很快,宣传栏上出现了一封落款为本楼居民的手写信:

  “贴‘小广告’的同志们,你们好!你们从一层贴到六层太辛苦了!我们给你们留一个‘广告’之地,你们好好贴,我们用时就给你们打电话……”

  紧接着,李志良拿出自家的塑料置物架,套上透明防水罩,专门用来放广告。门外宣传栏上,也特意为“广告”留出一块区域。

  “这种做法太有智慧了!”身为“清河实验”社区治理组组长、全程参与楼门美化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谈小燕不禁拍手叫绝,“可以说是疏堵结合的一剂良方。”

  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24号楼率先完工,宣传栏里多了几封字迹稚嫩的感谢信:

  “谢谢爷爷奶奶把我们24号楼的楼道变得比以前干净、漂亮了,让我们提前感受到过年的气氛……604室小同学”。

  “楼道内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要郑重地说一句‘爷爷奶奶们,辛苦了!’……303小居民”。

  看到这些,李志良顿觉心头一暖,“整个楼门都是一家人。”

  ?变化

  “之前有些人见面很少说话,现在都会主动打招呼”

  在24号楼的带动下,其他楼门的美化工程也加快了步伐。

  “本楼德高望重的魏秀清老人,组织家里的男劳动力帮助清理陈旧的杂物……

  今年85岁的黄再芬老人,为22号楼亲手缝制了留言口袋……

  能人郎朗,出主意买物件,动手工作……

  老师谢苗苗带着本楼的小朋友在并不怎么白的墙面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22号楼楼门长欧国春用文字记录下一个个打动她的瞬间,“安装门禁就花了两千多,我们剩余的经费很紧张,课题组的成员建议我们做一些不花太多钱,但很有意义的事。”

  春节过后,楼里的一位老师提出,可以画一个树干,居民都拍上五颜六色的手印作为树叶。这个想法让欧国春眼前一亮,一棵特别的“手印树”就这样在一楼转角处诞生了,“大家的心一下子就凝聚起来,都觉得这里有了自己的印迹,对楼门更有感情,参与的劲头也更足了。”

  虽已年迈,但29号楼的楼门长陈学敏还是一人挑起六个楼门的重担,“老伴儿去世前是楼门长,干得特别认真,我接了他的班,就更要好好干,完成他的心愿。”她惊喜地发现,辛苦付出换来的是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之前有些人见面很少说话,现在都会主动打招呼。”

  为了随时跟楼里居民沟通想法,27号楼的楼门长胡和美建起了微信群,“一开始还担心‘冷场’,没想到大家都很活跃。”

  “刚来时,满楼梯的电话号码,昨天回来一开大门,眼前一亮,崭新的楼梯。建议有活时就攒在周末,我们一起干,不然我们没参与的心里内疚。”503室居民的一番话,让胡和美欣慰不已。后来,胡和美拿出自己种的向日葵,摆放在路边椅子上,邀请大家品尝,“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楼门美化拉近了街坊邻里的关系。”

  ?维护

  “好的社区不仅需要共同建设,还需要共同爱护”

  “我们楼道的美化工作已基本结束,但保持维护工作是长期的,望大家爱护装饰,不要乱写乱画,不要在楼道内抽烟,乱放杂物……”今年1月初,李志良在宣传栏里贴上了写给本楼居民的一封信。

  陈学敏所在的29号楼,同样可以看到居民自发制定的《楼门美化共享守则》:

  “楼门内每位居民都是主人,要带头遵守楼门规定:一、爱护楼内一切公共设施,防盗门要正确使用;二、楼道内不允许吸烟,放烟花爆竹,发现小广告要及时撕掉;三、不允许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美化不容易,想要维持就更不容易。”近一年来,李志良一直在努力保护着劳动成果,“偶尔还会有人贴小广告,我们就用小铲子铲掉再补漆,还有一些装修的人,碰坏楼角、弄脏地面,我们就三番五次上门劝说。”

  每周,陈学敏也都会从顶层往下走一遍,“看到谁家有垃圾,我就顺手带下来,门上塞的小广告也装袋子扔掉。”

  “大家都希望有好的社区环境,这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共同爱护。过去,政府往往自上而下单方面做事,投入很多,但效果未必理想,居民如果没有参与,就会觉得跟自己无关,没有动力维护。”作为“清河实验”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教授对阳光社区的楼门美化行动赞赏有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阳光社区的实践正是这一要求的鲜活体现。对于自己辛辛苦苦改造的成果,大家会越发珍惜和爱护,这样的居民自治值得在更多社区推广。”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微信图片_20171018092617.jpg

北京日报新闻热线:65591515 北京晚报新闻热线:85202188 广告刊登(声明公告类):85201100 北京日报网热线:85202099

京ICP备16035741号 京新网备201000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440037号 北京晚报读者俱乐部服务热线:52175777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