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还有早市吗?最后一天吧?”家住工人体育场东门外的李福生将自行车骑到了隆福寺的牌楼底下,迈下车,询问着路边的保安。“最后一天了,赶紧瞅一眼去吧,看一眼少一眼,再过一个小时,连这都看不见了。”支着马扎坐在“隆福寺早市停业闭市通知”底下的胡同居民用手往隆福寺街西头一指,招呼李福生抓紧往里走。由于占道许可已经到期,今天是已有20多年历史的隆福寺早市正常开市的最后一天。
提早10分钟入场
老主顾早早等候
早晨4点40分,天空浮现点点朝霞。北京城还在酣睡,隆福寺早市已经醒来。几辆旧面包车停在早市南口外百余米的路边,按着先来先得的老规矩排着队,等待5点30分的到来。即便是最后一天,摊主们也要遵循这个“进场”规定。
住在朝外南小街一带的赵凤兰今年70多岁,她坐在隆福寺早市西端一处台阶上,旁边是已经破旧的红色小拖车。她大概是今天最早到来的顾客。“我就是这片儿长大的。”赵凤兰跟干果摊主老王聊着。老王是湖北人,在隆福寺早市摆了16年摊,鬓角已有白发。他的爱人此刻坐在小面包车里,在据他百余米的市场外等着进场。
“家旁边有超市,不爱去。”自从隆福寺早市开市,赵凤兰20年如一日地从家步行来逛隆福寺早市。“早起一路溜达就来了,就当锻炼身体。”更吸引赵凤兰的是,“同样的菜,早市上比超市便宜两三毛钱,而且新鲜,过日子嘛。”
5点20分,第一辆面包车开进市场,老王几步赶到了自己的摊位前。这个摊位,16年前的月租金是每月300元,现在是每月600元。
十几名老主顾此时已经等在了市场外。
生意依然火爆
尽管今天的进场时间提前了10分钟,摊主们还是着急。“近两个月开始这样,以前不是,四五点钟来了就能进。”老杨一边从面包车里拽出成包的白菜,一边抱怨。
20多岁的小刘跟母亲一起,从车里往外卸货,一辫辫蒜先后摆到地上。争先恐后入场的面包车太多,两辆车并行,再加上小刘家的车,他们的摊位前成了堵点。几头蒜滚到了车下,小刘看了一眼,没顾上捡。“赶紧往前走走,错错车。”他身后,市场管理员一边喊一边从车流里钻过来。
比摊主更加迫不及待的是顾客,从周边赶来的老主顾们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
为了抢时间,摊主们抓紧卸货、摆货。老主顾们慢慢挪动脚步挤进正在卸货的车流里,碰上熟悉的摊主,不忘点个头,笑一下,再聊上一句:“最后一天啦!”
不到20分钟,管理员的喊声、摊主之间的招呼、叫卖声和询价声飙起,整个市场“开锅”了。
两处土豆摊隔路斜望,当第一位老太太拽着小拖车凑到摊前时,这两个摊位之间的较量正式开始。“给不了给不了,10块钱7斤,我这个土豆个儿大。”路北侧的摊主使劲将土豆从袋子里扒拉出来,同时跟顾客说着。三四位老人已经围在摊前。
“土豆排队喽!”其中一名老太太听到这声喊,循着声儿回头,瞧见路南侧的土豆摊旁已经排起了长队,赶忙凑了过去。而喊出这句话的老头儿,已经推着自行车,带着一捆新鲜的芹菜走远了。这家土豆摊还没开摊,女摊主被排着队的主顾们“堵着”,急得满脸通红。她用了半分钟铺上摊位的木板,随后将土豆倾倒出来。“个头儿小点儿,10块钱9斤。”
“小核荔枝小核荔枝!”“甩了甩了!”“撤摊了便宜了!”吆喝声此起彼伏。
“最后一天”
最后一次营业,摊主们只在开摊时互相说着“最后一天”,当逛早市的人潮涌来,卖货依然是头等大事,就像过往无数次出摊一样。
不一样的是,这样的场景是最后一次出现在这里。
干果摊主老王还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为了在这里经营,他办齐了所有证照。“可能会往四环、五环走吧。”老王的爱人如此说。没有方向的摊主不止他一个。
8点30分,隆福寺早市准时谢幕。
市场北通道口的水果摊主有点儿生气,“都装好了又不要了。”最后一天出摊,他说自己心里不痛快。催促声中,他叼着烟,迅速收摊。一只手拿着三张一元纸币递到他眼前。“师傅,”一名中年女子说,“刚才没零钱,给您送过来。”摊主抬眼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无所谓了,明儿不能来了。”
急着赚钱的摊主,挑三拣四的顾客,新鲜蔬果的气味,以及那些端着冬瓜、拎着白杏、提着大葱、拽着拖车、推着自行车的身影,在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街区里,散去。
扰民占道出行不便 附近居民盼闭市
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满地的烂菜叶子,拄着拐杖的张阿姨皱着眉头出门了。被拥挤的人群推搡着往前走,20分钟过去了,她依然没能走出这二三百米的小街。
隆福寺早市的存在,在给周边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扰民、占道经营,堵塞应急通道,环境卫生脏乱,往来人员结构复杂,群众安全感降低等,都直接影响了地区的整体风貌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深受其害的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胡同里满地都是流的油汤子。那些个摆摊的凌晨就来,吵得人睡不了觉。住这的老百姓别说出门了,都开不了窗户,夏天满地的烂菜叶子,那个味儿啊。前段时间隆福寺北边的胡同着火,救火车都开不进来。”
张阿姨一肚子苦水:“家住这片的老百姓天天到处举报投诉,都盼着这早市早点关呢”。
隆福寺规划经历多次改变
在东城区对外公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中,东城区计划以隆福寺街为中心,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丰富该地区的文化娱乐经营种类,将隆福寺街准备重新打造成为“文化娱乐一条街”。但不久后,又一份有关隆福寺地区的发展规划被披露:东城将以隆福寺地区为核心,打造“首都艺术品交易中心”。
2013年,时任东城区区长的牛青山表示,东城将结合地铁工程,对隆福寺地区进行地上地下立体式规划建设,推动历史文化与商业复兴。
今年年初,东城区区长李先忠透露,东城区计划将隆福寺地区建设成为有老北京特色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具体规划正在制定当中。
东城区一位在上午早市现场的负责人透露,改造升级后的隆福寺地区将发展成为以文化休闲体验与文化创新创业为核心,体现北京城市风貌特色的“首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街区”。
新闻内存
隆福寺——北京商业的传奇之地
隆福寺,明代北京唯一的喇嘛庙。清代开始成为北京最热闹的庙会。
1949年后北京有四大商场,即西单商场、百货大楼、东风市场、人民市场。其中东四人民市场,便是隆福商业的前身。
1981年6月7日北京晚报以《喜看商业摊群方便群众》为题报道了一些新兴起的自由市场,其中就包括隆福寺。这一年,本市出现了大量早市。如东直门、虎坊路福州馆胡同等。
1985年5月,据规划,东四人民市场将兴建商业大厦,计划8层楼高。
1987年7月,隆福寺夜市已经很热闹。300米长道路两边,100多个摊位,其中六成小吃、四成百货。
1988年2月,隆福大厦工程即将竣工。这是当时北京面积最大、商品最全的商场。同时,“人民市场”一词成为历史。
1993年8月12日晚,隆福大厦发生火灾。民间把这场大火看做隆福寺商业兴衰的转折点。
1998年十一前夕,经过修复的隆福大厦重新开业。即现在带有仿古亭台楼顶的大厦。
2001年,隆福大厦停业。后来改造为服装类商场或批发市场。同时期隆福寺夜市停办。
本报记者 习楠 张硕 张楠 J237 J233 J204
摄影 张硕 甘南 J233 J216
(原标题:隆福寺早市今晨谢幕)